魏晋南北乾雁门关:乱世逐鹿、王朝昙现中的雄关塞口


魏晋时勾注山又称陘岭,分称西陉、东陉,而关称东陉关、西陉关,又称勾注关、雁门关。《全晋文》卷三十四卢谌《理刘司空表》:“咸以并州之地,四塞为固,东阻井陉,西据盘谷(在今太原市西),前有太行之岭,后有句注之关。”按,卢谌(284~350)西晋时人,据陆侃如先生遗著《中古文学系年》所考,此表作于公元316年,可见此时早已建关,非至唐时始建也。(转引自刘培德、崔焕奎:《雁门关志》)《魏书·礼志》:“泰昌四年(419年)八月辛未,幸代,至雁门关,望祀恒岳。”雁门关之称始见于此。《魏书·灵征志》:“太祖天兴四年(401年)春,新兴太守上言,晋昌民贾相,昔年二十为雁门郡吏,入句注西陉……。”

晋朝自八王之乱后,战乱频仍,朝纲不振,外族强大,史称“五胡乱华”。其时朝代更替频繁,“你方唱罢我登场”,粉墨未及施,已是帝王家,鲁迅所谓中国人民处在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之时。《晋书·载记序》云:“莫不龙旌帝服,建社开枋。华夷咸暨,人物斯在。或篡通都之乡,或拥数州之地。雄图内卷,师旅外并。穷兵凶于胜负,尽人命于锋镝。其为战国者一百三十六载。”其时先后建起许多小国,史称十六国,其实不止于此,如鲜卑族中之西燕、辽西、代、宇文诸国;氐族中之仇池国,汉族中之魏、蜀诸国,而都不在十六国之内。“十六国”只是举其大者而已。自刘琨被杀之后,十六国中之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先后占领晋北晋中一带,雁门关亦为其所据。

五胡中之匈奴、鲜卑、羯居于北方,其栖息之地大抵在今之内蒙古、辽宁一带,他们常欲向南发展,深入中原内地,而雁门关便是其必经关塞之一。

东汉末年,中原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云中、雁门、西河遂空”,西晋永嘉四年(310年)拓跋猗卢“率部落万余家自云中入雁门”,建立代国,并从晋并州剌史刘琨求得“勾注、陉北(雁门山又名陉岭)之地”,这样大同地区正式纳入了代国(北魏前身)的版图,(见高平、力高才《试探北魏平城》)。雁门关便成为西晋与北魏之间的冲要之地。

五胡十六国中,称尊自立的以刘渊为最先。刘渊为匈奴人,以其先曾降汉,并与汉约为兄弟,遂冒姓刘。曹魏时,曾受命为匈奴部帅,居汾、晋之间。晋惠帝时为左贤王,监五部军事(此时匈奴之众分裂为五部,晋命刘渊监控之)。后来晋发生八王之乱,公元304年,刘渊称帝,都于平阳,国号“汉”。渊死,四传至其族子曜,改国为“赵,(为与石氏所建之“赵”相区别,刘为前赵,石为后赵。)”其版图为当今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等地。而此时刘氏政权与北方拓跋氏政权相对立,其界域之地即在勾注山一带,雁门关自首当其冲。

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占有河北、山西部分土地,329年灭掉前赵,控制了中原绝大部分土地。351年被冉闵所灭,冉闵建魏国,将石氏之族残灭殆尽。未久,冉魏又被慕容蕝灭。慕容氏(鲜卑族)建前燕国,至370年,复被氐族的苻坚所灭。苻坚建前秦国未久,再被后秦(羌族)所灭。公元386年,北魏建立,为鲜卑拓跋硅所缔造。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在这一百多年间王朝更迭有如儿戏,兵连祸接,战火不断,最大受害者当然是广大的平民百姓,“宁作太平犬,不当乱离人,”这悲叹声成了人们无奈的希求,长江流域如此,黄河流域如此,晋北大地——雁门关所在之处,更是如此,雁门关见证了这一切。此时期的雁门关屡易其主,时而为匈奴所据,时而为羯氐占有,关塞内外生灵涂炭,特别是当石虎当政之时,更是暴虐无道,人世的险恶,精神的摧残,人们自自然然去寻找宗教隐遁,其时,佛法大师、净土宗始祖、慧远降生于雁门之地,患难之境与儒释文化的素养,成就了慧远、慧持等一代宗师。

在雁门关下的广武城已成为雁门郡之郡治所在,北魏明帝(516年—527年)时又移郡治于广武东古上馆城,即今城是也。

北魏的统治中心先在定襄郡的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到拓跋椅卢时,渐次扩张,建立代国,政治中心亦渐次向东南展移,其势力达于勾注山之附近。到拓跋什翼犍时,大同早成为国都,此时在雁门关内的国家——羯人石氏建起后赵,于是雁门关又成为代、赵二国的冲要之区。前面讲了短命的冉魏摧毁后赵后,旋亦被前燕国鲜卑族慕容隽擒灭,而前燕又为前秦取代。376年,前秦苻坚出雁门关伐代国,拓跋什翼犍败逃。什翼犍之长孙拓跋硅,力量渐丰,即代王位,仍迁居盛乐,重建代国,为登国元年,时至公元386年,是年改国号为“魏”,这是北魏的开始。

北魏建国后,不断发动战争,兼併了高车、柔然等部,成为塞外的唯一强国。而中原地区的后燕便成为北魏的主要对手。雁门关又成为北魏与后燕的争战之所。北魏皇始元年(396年)拓跋硅率领四十万大军,向中原进军,夺取了后燕的幽州、并州等地,占有了山西、河北等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的局面。这时,雁门关也由边防之地成为国中腹地,避开战争的蹂躏。

但这种平静未足百年,雁门关下战火又起。本来,这百年间也是起义不断,而六镇起义后,北魏政权摇摇欲坠,大权旁落。起义虽被镇压,但内乱频仍。豪强出身的大将高欢、宇文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废立任意,予夺随心,北魏政权很快便分裂为东魏与西魏,旋又转为北齐与北周。于是雁门关又狼烟四起,筑长城,修亭障,兵戌相见。

《北齐书·神武纪下》:武定元年(543年)八月,“是月,神武命肆(州)北山筑城,西自马陵戌(在今静乐县北),东至土隥(在今原平市北),四十日罢。”按,彼时雁门关所在之广武县(在今代县西),即属肆州辖。《魏书·地形志上》:肆州,领郡三,县十一。其中即有:雁门郡,领县二:原平、广武。而神武:即北齐高洋之父高欢。又,《北史·周本纪下》:大象元年(579年)六月,征山东诸州人修长城。《周书·于翼传》:“诏(于)翼巡长城,立亭障,西自雁门,东至碣石,创新改旧,咸得其要害云。”所谓“改旧”,即改赵肃侯时所筑长城和北齐、东魏时所筑长城。在今雁门关西侧均有其长城遗迹。

    雁门关关系着几多国家的兴亡,多少关内外的生命的安危,实在难用一个简单数字说明。所以,奉命出使而被西魏留而不放的大诗人庾信,当他思念南朝时便咏出 “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门关”……绵绵思绪,至今回荡在人们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