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现属代县)距山阴广武城10公里。雁门关位于代县城北20公里处, 关城位于雁门山顶,两边有雄峰对峙,长约一公里,墙高 7米,依次有三座关门:小北门、西门、东门。小北门顶端刻有苍劲古朴的“雁门关”三个大字,东门顶端建有雁楼,不远处是靖边楼。西门右侧为关帝庙。关城左右边墙分置雉堞烽台。关城之内分别建有营房、校场。雁门关之雄险,古人形容为“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雁门关长城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古长城,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巡抚都御史李景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米,每120米建戍楼1座。顶部三层砖铺面,可以走马。敌楼多建于长城外侧,面宽10米,进深8米,总高15米左右。下设暗门,筑于内可屯兵,外可冲锋的地段,门洞高2.3米 ,宽1.7米,现存完整敌楼.烽火台.凿壕堑.设暗门。是明代长城的代表作。历史上有关雁门关最富传奇的记载,莫过于隋末太原公子李世民守关救杨广的故事。《剑桥中国隋唐史》记载:隋炀帝喜好巡狩天下,在全国各地建造了诸多行宫,其中避暑胜地汾阳宫位于汾河源头的管涔山麓。公元 615年,隋炀帝在汾阳宫寻欢作乐的消息传到了塞外的突厥部落。突厥人起兵破云州,过马邑,直扑宁武汾阳宫,欲挟天子而令诸侯。隋炀帝吓得连夜逃至雁门,同时派人调遣太原留守李渊北上勤王。数万异族人狂啸于关外,隋炀帝在惊恐不安得期待中盼来了救援的部队。他兴奋得赶忙屈身迎出门外,谁知一看勤王之师,顿时泄了气。领兵的主帅竟是年仅十五岁的娃娃,即李渊之子李世民,统领一群稚气未脱的童子军。如此生死存亡之际,身为一方诸侯的李渊竟这样戏弄天子,隋炀帝气得昏了过去。醒来目光发呆,只等束手就擒。奇迹就在数天之后发生了,少帅李世民凭借雁门天险,一边闭关自守,虚与委蛇,消耗敌人,一边派劲旅深入敌后,寻找战机。不久,突厥人粮尽马乏,李世民前后夹攻,一举挫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隋炀帝喜极而泣,在扑朔迷离得泪光中重新认识了这位英气逼人的少帅。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年舍命救杨广的少帅,最终葬送了荒淫无度的隋王朝。名垂青史的唐太宗李世民,第一次在史志中露面,便是这场成功的雁门保卫战。天险、少帅、鏊战、远袭、胜利……难忘的战斗至今让雁门人津津乐道。
      该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朝历代都视为拱卫京都、屏护中原的兵家重地。其以要塞、险峻和历史上多战事闻名全国,并被列为中国九大名关之一。《吕氏春秋》记载:“天下九塞,勾注其一。’,春秋到唐,此处以勾注塞闻名。唐开始设关,勾注塞由雁门关所代替。宋代雁门关为防御契丹之重地。元曾取消关隘设防。明洪武七年(1374年)因元废古雁门关,遂移置,始修筑关城于今地。古雁门关在勾注山巅,岭前为大和岭口,后为白草口,距现在雁门关数里,古今雁门关截然两道:古雁门关道,由大和岭到白草口;今雁门关道,由南口到新广武。雁门关东、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之西陉关,亦日雁门关。自宋以来,18个隘口,傍山就险,屹为巨防,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势控中原,对山西、京冀、中原之安危关系极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军事价值。雁门关与新、旧广武唇齿相依。历史上,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不时南犯,必首攻广武,后图雁门。千百年来这座雄关以其伟岸的身躯,铸就了一道钢铁屏障,阻挡着一切来犯之敌。赵国李牧驻守雁门数十年,大破匈奴十余万。秦蒙恬出雁门修长城北击胡。汉为防卫南犯之敌,在雁门关一带设置防御,卫青、霍去病、季广常驰骋长城内外。唐薛仁贵多次在雁门出击匈奴。北宋扬业在雁门关外大败辽兵。以后直至明代,雁门关都有大将镇守防卫。无数戍守将士,在此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烈悲歌。抗日战争时期,贺龙、关向应指挥八路军120师在此痛歼日寇。1948年,为了夺取解放全国的最后胜利党中央决定进行伟大的战略转移,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途经山阴广武和雁门关,仔细观看了记裁古战场的一些碑文,并一睹长城雄关的风采。雁门关有东、西、北三座关门。东门楼名雁楼,关门外有赵国良将李牧祠旧址,饲门左、右各竖旗杆一根,祠前有点将台,尚存《武安君庙碑记》等石碑数通。西门楼是六郎庙。北阶曾建驻军官署,西北方是习武演阵之教场,南面则是雁门山高峰“过雁峰”。小北门为雁门关第一道关门,门额嵌“雁门关”工字石匾一方,东、西门额分别嵌“天险”、“地利”的石匾各一方。城关楼镌刻楹联: 
   曙色清明 残星几点雁横塞 晨曦初朗 斜月孤伶门上关 
   抗日战时期,关楼被侵华日军焚毁,仅东、西城门洞及小北门、李牧饲遗址等尚存。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感召下,代县人民政府筹措资金,1989年修复雁门关城楼,使关城重现昔日雄姿。今天游人望关,确有“城随山势转,关并塞云齐”之势。

      近年来,省市县各级都十分重视雁门关的开发,2009年3月,忻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举全市之力开发雁门关,由此,正式拉开了雁门关开发序幕。同时,代县把加快旅游业发展作为应对金融危机、调整产业结构、转型跨越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把雁门关开发当作全县旅游业的龙头工程和重点项目来抓,全面开工上马雁门关旅游区开发建设工程。这是雁门关历史上自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以来规模最大的建设工程,也是雁门关自1937年遭受毁灭性破坏以来规模最大的修复工程。到目前,三十六项建设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完成投资2亿多元。雁门关风景区已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功能齐备的国家AAAA级景区。


        雁门关,位于代县西北20公里、太行山山脉恒山山系的句注山上,属内长城重要关隘之一,是由西向东横贯恒山山脉的第二个关口。因两山对峙,其形如门,飞雁出没其间,故称雁门关。雁门关东有紫荆关、倒马关,西有宁武关、偏头关,北通大同,南达太原,为南北交通要冲,史称"外壮云州(大同)之藩卫,内固并州(太原)之锁钥","咽喉全晋,势控中原","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情况看,历史上从秦汉直到明朝,在句注、雁门一带较大的出塞、入塞、扼守、交战共有27次之多。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也有过不少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