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

杨业,原名重贵,火山地区人(今忻州市河曲、保德一带)。北宋时期抵抗契丹侵扰、威镇雁门关的著名将领。他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传颂不绝的“杨家将”中的第一代英雄人物。

五代时期,由于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于是雁门关一线就成为宋辽两国的边境线。辽人常越境掳掠人畜,蹂躏乡邑,其父杨信(亦说杨衮)聚宗族部武在河曲结堡筑城,抵御辽人,自号火山王。后晋开运三年(946年)辽灭晋,下令将河西居民迁往辽东,民众群起反抗,杨信便西渡黄河攻占麟州(今陕西神木)。此时,刘知远驱逐契丹攻占洛阳,建国后汉,杨信遂归附后汉,任麟州刺史。后杨业到河东,在刘知远弟刘崇部下任职。因杨业忠勇,深得刘崇心爱,赐名为刘继业。郭威灭汉,自立后周,刘崇据河东、继汉统,史称北汉。杨业在北汉任职期间,在雁门一带防御契丹,屡立战功,威震辽国,累迁建雄军节度使。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灭北汉,刘继业归宋,复名为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辅潘美镇守山西,独负北边指挥之责。杨业归宋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二十日,契丹皇帝耶律贤亲率骑兵十万入侵雁门。杨业命部将董恩愿等断峪谷南口,自率麾下百余骑出西径从背后夹攻,大败契丹于雁门狭谷,以功升云州观察使,仍驻代州。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四月,契丹三路侵宋,中路以三万人入雁门,杨业出战,斩契丹三千余人,乘胜追击到朔、应、寰等州,从此敌军望风而逃,杨业亦被誉为杨无敌。

雍熙三年(986年),宋三路出兵征辽。潘美、杨业率西路军出雁门,各州民众起义助战,很快收复朔州、应州、寰州、云州(今朔县、应县、大同一带)。因东路军失利,奉诏退屯代州。他们分别迁入河东、河南,命潘杨保护撤退。杨业主张避免与辽军决战,建议由他率部从大石堡(繁峙县西北)出应州,虚张声势吸引辽兵主力,然后大队出关接应百姓。但潘美、王侁力主正面进兵,命杨业为先锋从石碣路上寰州,并约好大军于陈家谷(今朔县境内)接应。杨业至朔州东被敌围困,率军突围至陈家谷时,潘、王大队早已离去。业望无人影,拊膺大恸,率将士力战,终因寡不得众,士卒殆尽。子延玉、部将淄州刺史王贵、岳州刺史贺怀浦战死。杨业斩杀辽兵多人,中箭被俘,绝食而死。宋太宗赵炅降旨赠杨业太尉、中书令,谥“忠武”。

史载杨业有七个儿子,即延玉、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彬。杨业、延玉死后,延朗等继承父业,其中较有名的为延朗(亦名延昭)。延朗死后,他的儿子文虎(亦称文广)曾随狄青南征,也是宋朝的名将。

杨延昭

杨延昭,又名杨延朗,民间称之为“杨六郎”,杨家将第二代代表人物。他生于五代北汉天会元年(958年),死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享年五十六岁。在杨业和折太君所生的七个儿子之中,杨延昭最负盛名。他一生最为辉煌的时期当属河北一带的抗辽卫国,契丹人畏惧其作战神勇称之为“六郎”,因星宿中有北斗六星、南斗六星的习惯语,这里是一个寓意,并不一定是指“排行老六”,久而久之,就直呼为杨六郎。

杨延昭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杨业二十六七岁左右,在北汉王朝居官。延昭小时候喜欢做军阵之游戏,杨业经常对人们说:“此儿像我。”每次出征时都将他带着,就是让他练习攻战的意思。等到杨业归宋以后,杨延昭已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了,以边帅之子随父亲晋北把守“三关”,即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

此时的杨延昭年纪尚轻,官职亦低,又有父亲“杨无敌”盛名其下,只能在军中历练做一些具体工作。杨延昭真正扬名于河北“三关”,即河北境内长城沿线的瓦桥关(今雄县城)、益津关(今霸县城)和高阳关(今高阳东旧城村)。

宋真宗咸平年间,契丹主辽圣宗耶律隆绪下令伐宋,这时的杨延昭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驻兵遂城(今河北省徐水西二十五里)。契丹兵在萧太后亲自督战下,把遂城包围。遂城城池狭小,契丹集中优势兵力猛攻,满以为一下子就可把城门打开,情况十分危急。

遂城自后魏以来,历来是军事要地,号称“英雄城”。杨延昭除发动守军登城坚守外,并针对十月天寒的自然条件,令士兵汲水灌到城外。一夜之间,遂城变为冰城,滑溜溜的不能攀登。契丹兵无可奈何,只好撤退。杨延昭乘机出击,截获很多武器。以后杨延昭屡建战功,受到朝廷倚重,因而也招致一些奸侫之臣的嫉恨。他治军严明,忠于职守,以自己的英勇行为带动部下,在每次战斗中冲锋陷阵,辽兵一提起杨六郎的名字,几乎是惊恐万状。他去世后,宋真宗命中使护送灵柩从边境回到故里,沿途百姓们无不哀伤落泪。

杨文广

杨文广,字仲容,生年不详,死于北宋熙宁七年十一月(1074年),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也是杨家将第三代英雄人物。在小说和戏曲中,杨文广和杨金花兄妹却是杨宗保、穆桂英夫妇的一双儿女,构成杨家将第四代英雄人物。考察杨家将三代英雄中,杨文广的事迹载录于史传的较少,《宋史·杨文广传》不足270个字的简略介绍。他一生征战三十多年,先是南下广西,又赴西北甘肃,最后镇守河北前线,他的战功远逊于祖父辈,但他的官职地位却比祖父辈高,他最后官至步军都虞侯,位列“礼继二府”的三衙管军,中兴家门,支撑起杨门不倒的旗帜,给满门忠烈的杨氏家族带来了极大的荣耀。

庆历三年(1043年),杨文广曾参与镇压张海农民起义军。皇祐四年(1052年),随大将狄青平定侬智高,以功升为左藏库副使、知德顺军。至和元年(1054年),以其“材武忠勇”,升为供备库使、广西钤辖。熙宁元年,宋神宗为对西夏守取攻势,任命杨文广为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都总管,杨文广智取秦州的筚篥,切断西夏与岷山地区氐羌部落的联系。熙宁七年十一月初三死,年约七十岁左右。

折太君

折太君,原名折赛花,又名佘太君,因北方土音读“折”为“she”,故戏剧小说多以“佘”为“折”。她是北宋府州人(今陕西省府谷县),生卒不详,死后葬在保德县城南二十公里的折窝村。她与穆桂英是杨家将及其眷属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代表,民间传说中更是将其演绎为明辨是非、刚直果敢、德高望重的佘太君,成为杨老令公为国捐躯后杨门中的最高领导人。戏曲《百岁挂帅》中率领穆桂英、杨七娘等十二位女将征讨西夏时,佘太君正好是一百岁,后来的评话《天波楼比武》,烧火丫头杨排风已经一百一十几岁,佘太君则一百三十多岁了,从中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对佘太君这位巾帼英雄的敬仰和祝福,这固然是艺术家浪漫主义的塑造,但也确是对她一生行事的竭诚褒奖。

折太君事迹,历史书上记载不多,但民间却保存下有关她的遗迹和传说。乾隆刊《保德州·志形胜》对这事有较详的记述:“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里折窝村。北宋纪说曰,杨业娶府州折氏,称太君。其父为麟州刺史,又为火山军节度使,业后为代州刺史,皆距此不远,故缔姻卜地于此与?……考岢岚志载,折氏系德扆女,性警敏,尝佐业立战功,后上书陈业战没之由。以原籍曾属岢岚耳。”

清人康基田《晋乘搜略》又说:“(山西)通志:保德州南四十里折窝村,有折太君墓。即杨业妻折德扆女也。乡里世傅折太君善骑射。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蔪王夫人(按即韩世忠妻子梁红玉)之亲援桴鼓然。”又说:“岢岚州掘地得石,拭视为杨氏墓碣,载折太君事”,可惜,这个墓碣,现已不知下落。

杨业战死后,折太君向朝廷上书,诉说潘美、王侁逼死丈夫的原由,宋太宗下诏褒恤,赠杨业太尉中书令,谥“忠武”。并将潘美削三任、王侁除名配金州、刘文裕配登州。太君殁后,葬于保德州折窝村。

穆桂英

穆桂英的姓名,不见于《宋史》。穆桂英是保德人,《保德州志》中有两处可以作佐证。其一卷八·烈女:“慕容氏,杨业孙文广妻。州南慕塔村人,雄勇善战。见旧志。”杨文广娶妻慕塔村的慕容氏,这个慕容氏就是小说戏剧穆桂英的原型;其二卷·形胜:“太君生子六,今州北河神庙乃四将军延昭,号六郎。宋太君朝,以崇文使知保州,屡败契丹。延昭之子文广,娶穆容氏,善战。”杨延昭的祠庙也在保德。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又说:“琪初娶慕容氏,又娶李氏。”这里所说的杨琪,就是指杨业弟弟杨重勋的孙子,杨光的长子,初期也是三班奉职,后来担任过皇帝顾问的光禄大夫,终年71岁,与妻慕容氏合葬于洛阳杜泽源。为此,学者卫聚贤对这两条地方志记载进行了分析,认为穆桂英即是慕容一音之转,慕容二音相拼,其音之急读,可以发出“穆”的音。慕容转穆,正如折太君转为佘太君,“折”与“佘”同音,而折之为姓极为少见,好事者遂移作“佘”一个道理。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也认为琪与文广为堂兄弟,琪娶慕容氏,文广亦可能娶慕容氏。

穆桂英最为高大形象的戏曲当属《穆桂英挂帅》。这出戏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现,先是豫剧名角马金凤主演,后是京剧大师梅兰芳改编并主演,立刻受到戏剧同行和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地方史专家郝树侯曾考证,清乾隆刊《保德州志》里,片片断断地记述杨家将事迹,往往没有受元明小说、戏曲的影响,比较真确可信。上述“延昭子文广”,正同《宋史》的记载一致。慕容二音相拼,可以发出“穆”的音。慕容转穆,正如折太君之转为佘太君。“善战”不正是穆氏的形象吗?所以把穆桂英说成是杨文广的妻子,倒有点理由。

山西晋北一带,至今还流传着关于她活动的地名和遗事的传说。繁峙县北三十里有穆桂英山;县西南有“木阁村”,据说“木阁”原是“穆柯”的转音。浑源城南也有穆柯寨,并有穆桂英攻打浑源的传说。这些地方,正是宋辽斗争的交错区或接近交错区。如此,则小说戏曲中所述“山东穆柯寨”,系指恒山之东或者勾注山(雁门山)之东。像这些穆柯寨,应当认为是穆桂英当年活动的遗迹,有些地区的穆柯寨,也可能出于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