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绵延的勾注山,成就了雁门关的要冲地位


借助卫星地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雁门长城与勾注山的依附关系。勾注山,其实是恒山山脉西段,大致呈略有倾斜的东西走向,相连的群峰如伏虎,似蹲兽,峰尖牵牵连连,横跨了数座县城。勾注山海拔约1700一2400米,这样的海拔高度,既具备险要地形,又不至于无法攀登,最适合修造防御工事。勾注山以北是中温带,以南是暖温带。战国前,山北是游牧部落,山南为赵国疆域。至赵武灵王时期,农耕文化推进到今大同外长城一线。此后,从外长城至勾注山一带,仍保留着浓重的游牧文化印记。勾注山以南的滹沱河流域,气候相对温润,两岸甚至可种植稻谷;山北的气候相对干旱,桑千河冲积平原有大片盐碱化土地。
过了中秋节,勾注山南坡还是满目苍翠,大山之北已是百草凝霜。这时,雁门关关城一带劲风如刀,老百姓常说:“风大的时候,能把磨扇吹起来放了风筝。”《山海经》中说雁门关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所在的山“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蜚(飞)雁出其间”。当地百姓说,大雁要想飞越雁门,必须小心翼翼,飞行高度超过山顶一寸,风也会将它们刮回去。
从战国到明代,勾注山向来被视为“天下之大防”。中原帝国开疆拓土,要由此向北推进;游牧部落扩张领地,则由此张开向南进击。中央王朝强盛,勾注山则属中原疆域;中央政权分崩离析,游牧民族则突破勾注山乘机南进。至今都到处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即来源于雁门关一带,这传说多少取自真实的历史——勾注山地带一直是宋辽对峙的前沿。明朝,勾注山成为拱卫京师的重要屏障,昔日关外变成了关内。直到清朝建立,王朝版图扩大,勾注山才不再是民族碰撞与融合的界线。
勾注山在中国历史上扮演过如此重要的角色,其战略防御地位自不待言。今天的雁门关隧道,恰恰洞穿新、老两座雁门关城之间的大山。一出高速路隧道,但见烽燧相瞩,堡寨相望;勾注山北麓,一左一右,新、旧广武两座堡寨扼守山口,高速公路还在此设了一个出口。可见,这条进出雁门关的道路至今仍承担着沟通山西南北的重要任务。

“关外野人家”,汉代墓葬里的不解之谜


说起雁门关的“内”与“外”,我想起了一首诗:“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那得桃杏花。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诗的作者是时任明代兵部尚书的王越。在近百首吟诵雁门关的诗词中,此诗显得直白而少意蕴,但它流布甚广。
诗中“雁门关外”所指何地,一度让我感到费解。这个“关外”,是关城之南的代州(今代县),还是关城之北的朔州呢?按照诗歌描述的情形,二者都显得有些牵强。若说“关外”是朔州,那朔州所在的桑干河平原本身就是“桑干”,是桑树遍地的地方,但诗中偏偏说“不养桑蚕不种麻”。这“关外”若指温润的滹沱河河谷,当地是稻菽飘香,瓜果遍地,根本不是“百里并无梨枣树”。
王越的这首诗不以抒情见长,直白且无意蕴,似乎不可能凭空想象。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继续寻找诗中的“野人家”。现场勘查后我判断,“野人家”应指勾注山纵深15公里到30公里的山区,“雁门关外野人家”,应该在关城不远的地方。我们的车从高速路出了“新广武”出口,扑入眼帘的是一片令人惊叹不已的古墓群落,称为“广武汉墓群”,大墓高的可达4米,低的有两米左右。古墓群坐落在雁门关所管辖的新、旧广武城(今新广武村、旧广武村)南侧。旧广武城保存尚好,属于辽代旧堡,明代再行加固。明洪武年间,朝廷在广武营的基础上扩建成堡,为进入雁门关的第一道关口。但是,这个“新广武城”主体被一场洪水吞没,而旧广武城则保存完好。所以,当地百姓说:“新广武不新,旧广武不旧。”
新、旧广武城附近,除长城堡寨之外,古战场遗迹遍地都是。莫非,这个庞大的古墓群就是沙场将士的埋骨之地吗?不是没有可能。从战国至明清,雁门关下上演过太多惨烈的战争剧。有这样一群大墓静静躺在关下,似乎没有什么奇怪的。然而,附近百姓却言之凿凿地说,那根本不是古墓,它们真正的名字叫做“谎粮堆”。
谎粮堆的故事,说的是当年杨业镇守三关,后援断绝,为了迷惑辽军,命军士星夜堆起数百座大土堆,上覆草秸苇席,远远看去就像粮囤一样。传说终归是传说,经不起考古学的推敲。20世纪初,日本考古学家发表文章确定这是汉代古墓。到了80年代,文保部门根据发掘陪葬文物判断,墓群东侧为西汉墓,西侧则为东汉墓。因为当时是试验性发掘,许多细节尚不为人所知。
上世纪80年代,曾任广武派出所所长的摄影家曹俊破获过一起盗墓案。说起当年作案现场,他说:“顺着盗洞没有再往深里钻,因为墓坑中部有大量流沙,下去非常危险,但是,坑里无棺无椁,装骨殖的陶罐挨个儿排开,大约有30多个同样的陶罐。而且,从盗墓者手里截获的陪葬品来看,墓主人显然不应该是军营里的将士,而是平民墓葬。”原来,这汉墓不是阵亡将士的公墓,更不是谎粮堆,居然是老百姓的墓葬。
作为一座关塞,厮杀流血、建功立业似乎是雁门关的主要内容。然而,宏大的叙事忽视了更多的细节,尤其是平民历史。这些平民墓葬恰恰说明:关塞的出现并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守护祥和的岁月。“雁门关外野人家”,说的应该就是这里。

                                                                                                                                 (鲁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