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华夏文明的缩影,古老而沧桑的代州城已经被蹉跎的岁月锤炼得古朴而大气,78岁的王森是建国后第一任代县博物馆馆长,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这里,古城的保护、重建、开发都与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代县,虽然经历了暴风骤雨的洗礼,在历史的长河中却依然闪耀着光芒。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情和地方特色。在其境内的雁门关、内长城、边靖楼、杨忠武祠等古迹,构成了中国韵味独特的关隘文化。苍凉雄奇的险关古城,也在向后人诉说着无声岁月的雄弘与壮美。

王森从1955年参加工作以来,无论是六十年代担任县文化局的领导还是以后担任其他职务,都无私坦荡,情系雁门文化。他为家乡古城的保护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代县许多的历史文物都经他手保护和修建的,他从不计报酬,安贫乐道。

代县博物馆馆长邢生明是这样向我们介绍王森的:王森是代县博物馆的第一任馆长,当时博物馆所在地就是代县文庙,文庙接收过来已经破烂不堪,不是文物保护单位要求的样子,这种情况下王森老先生着手开始第一次维修,几乎所有的建筑都进行了落架大修,使代县文庙恢复了以往的样子。他退休后又协助雁门关管理区搞了好多建筑,那时候好多新建筑的设计、想法,都是他提出来的,还有代县的西门瓮城他也参与了重建,现在建的挺好,对文物的保护和文物的修建做了重大的贡献。

文化大革命时期,代县这座古城的文物古迹也难逃厄运。在代县部分古建牌坊以及寺庙能得以幸免保留下来,当时担任文化局副局长的王森功不可没。

王森向我们说起他保护文物的故事: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当时叫破四旧立四新,红卫兵要破四旧,就是要把边靖楼上“声闻四达”和“威震三关”两块巨匾摘下来,挂上顺应时代的口号。因为当时王森在文化局工作,红卫兵就命令王森在几天之内必须把“声闻四达”和“威震三关”这两块匾放下来,王森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就赶紧组织有关人员把这两块大牌匾放下来并妥善保管,到文化大革命后他又原原本本的恢复了原貌,挂在了边靖楼上。

代县人常说“代州的鼓楼、应州的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代县的鼓楼也就是边靖楼是很有代表性的,在山西来说甚至全国来说也是很有名的,所以我们必须按照它的原样加以保护,一点也不能让它遭受人为的破坏。除此之外王森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还对一些其它文物进行了保护,有从民间收回来的,也有从寺庙收回来的,这些文物里有牌匾,也有古书、字画,也有实物总共有一千多件,这些文物收回来以后王森都加以了保护,博物馆成立以后送交了博物馆。

在文化大革命中,王森尽自己所能保护着文物,宁折不弯,即便降级撤职,下放批斗,他也从不曾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责任。而历史,从不多做片刻的停留。时间也像冰封的河面下依然流动的河水,从不回头的流淌向前。王森,也依然坚守着对代县这座历史古城的守望,以自己绵薄的力量,保护着这座古城的文物古迹。也用他执着的信念和淡雅的生活感染着他的子女。

现在担任《雁门关志》编辑的王宏旭是这样向我们介绍他的父亲的:父亲对我们兄弟姐妹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因为老父亲致力于文化研究的这种严谨作风和做人的诚信与根本,我们弟兄姊妹六人,都对老父亲敬畏有加,父亲的言传身教,对我们弟兄姊妹六人所产生的影响是及其深远的,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影响力。因为老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清平也是一种境界,人只要活着就要活出自己的人格来。

苍凉悲壮的关隘边城,它所护佑的封建王朝早已作古,但它所凝聚的历史文化却成为我们今天值得珍视的一笔宝贵财富。从1994年代县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时间。

古城街区和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而在今天的代县,古城的影子破碎而模糊,许多历史街区和古民居已经无处可寻,王森老先生用二十年的时间收集整理的资料、又耗时三年描绘的《古城全貌图》的图纸让我们知道了“南有五羊,北有卧牛”的代州古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一些建筑、街道已经受到破坏,不再完整,但从其历史价值来讲,仍具有自己的特色,能够代表那个特殊时期,特定地域里面的历史文化,为我们传递了对历史的了解,对历史的一种记忆,也是对我们现在的一种启示。于是对古城文物古迹的保护修复成了王森老先生这些年来一直在努力做的主要工作。他和当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士组成了一支文物复建队,在近10年来,先后协助有关方面和部门完成了文庙、武庙、白仁岩、赵杲观、等重点文物古迹工程的复建。

代州武庙又称关帝庙,是代县城里比较大的一个寺庙,解放初期代县武庙是代县一个剧团的办公场所,因为年久失修已经是破烂不堪,,里面的壁画也遭到破坏,2002年代县组成了民间修缮委员会对武庙进行修缮,在重修武庙前,王森根据自己的记忆和老人们的叙说对武庙进行了复原。现在矗立在代县城的武庙就是根据王森画的平面图复建出来的。

当历史以它自身的形态,缓缓流淌。当人们踏破铁鞋找到的是摇摇欲坠的房屋,散落在荒草中的残垣断碑,剥落的门窗,倾颓的墙体,当那些曾经兴盛一时,记载着历史名人事迹的古文物,也在岁月的洗礼中,光辉不再,很多个瞬间,古城代县似乎在发出低沉的叹息。

几十年来,王森不仅亲自参与了代县文保单位的恢复重建,而且为《雁门关志》的编写提供了十几万字的详实资料,绘制了《古城全貌图》、《雁门关全景图》、《代州八景图》等珍贵的画卷,为后人留下了代县曾经的辉煌。

纵观悠悠历史,为文物的保存和修复做出贡献的人数不胜数。而代县,之所以能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著称,除了其悠久的历史,同时少不了这些对文物修葺和保护所做出奉献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