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在先秦时称勾注塞,其时指称“雁门”者为郡名,非关名。勾注塞之称始于战国,因位当要冲之地,势为天险之设,因山而名曰“勾注塞”。

勾注山,亦名勾注陉,陉岭,横亘于今代县西北部。古称西隃,或西陉。西隃之名,始见于《穆天子传》,该书卷一云:“甲午,天子西征,乃绝隃之关登。”晋·郭璞注曰:“登,阪也。疑此谓北陵西隃。隃,雁门山也。”《尔雅》:“北陵西隃,雁门是也。”勾注山横亘二百余里,为北岳恒山之一支,《山西通志》谓:“山西起分水岭,得漯水源,为宁武之天池;东讫平刑关,连枚回岭,及浑源之恒岳,横亘二百余里,介滹沱、桑乾两川之间。关道北出,通大、朔、宁三府地。古曰西隃,亦曰西陉,又曰陉岭。”而雁门山是其中之一段,笼统不细究,间亦代称勾注山。塞不以雁门名之而以勾注名,就是因为勾注山名气大,雁门山仅其中一段而已。西隃之名义见于《不  簋铭》:“白氏曰:不  驭方,玁允广伐西隃,王令我羞追于西,余来归献禽。”不    ,将军名;玁允即严狁、先秦民族名,分布在陕西、山西北部;羞,进也。据考,此簋为周夷王时器物。西俞即西隃。周穆王为西周第五代国王,其西游在公元前960年;夷王为西周第九代国王,其在位时间为公元前之885年~公元前878年,距今亦2800余年了。

勾注之名,最早见于《战国策·燕策一》:“张仪为秦破纵连横,谓燕王曰:“……昔赵王以其姊为代王妻,欲并代,约与代王遇于勾注之塞,乃令工人作铜斗、长其尾,令之可以击人。与代王饮,而阴告厨人曰:“即酒酣乐,进热酒,即因反斗击之。”于是酒酣乐,进取热饮,厨人进斟,因反斗而击之,代王脑涂地。其姊闻之,摩笄以自刺之,故有摩笄之山。”《史记·赵世家》亦有相同记载,并云“逾句注塞而破代”。赵襄子灭代在公元前473年,张仪说燕王在公元前311年,据此,勾注塞之名已有2470余年了。按“塞”为“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异称。《尚书·秦誓序》,孔颖达《正义》释“塞”云:“筑城守道谓之塞。”这与关的定义基本相同。至于《穆天子传》之“关登”之“关”指什么?揣其义当为关城之关,若然,亦当为雁门关之雏形。

《吕氏春秋·有始览》曰:“何谓九塞?太汾、冥阨、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淮南子·地形训》亦云九塞之名与此基本相同,勾注为其一。《寰宇记》援晋代之《勾注碑》曰:“盖北方之险,有庐龙、飞狐、勾注为之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别内外也。”

上引《战国策·燕策》说赵襄子欲吞并代国,约代王于勾注塞而击杀之,时在公元前473年。一般认为战国时期始于公元前476年,而勾注塞杀代王正是战国时代之始。彼时之代国约当今河北省蔚县四近,在勾注塞之东北方。不于别处约会,而约于勾注塞,可见勾注塞位当两国之间,是一要冲之地。在勾注塞之北方、西北方,即是周代封土建国之外域,是戎狄之区,也即周王朝势力所未及之处,那里是林胡、楼烦、襜褴等民族所居之地。一百七十年之后,赵武灵王数次北伐,攻击的对象仍是这几个民族,其界线仍在勾注山,而要塞当然是勾注塞无疑。故赵武灵王在新占领的地方设云中郡、雁门郡、代郡,其中之雁门郡的南界即是勾注山。后来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勾注山南属太原郡,山北属雁门郡,而勾注塞之北即为塞外之地。可见先秦时之勾注塞是塞外与中原地区交接之区域,冲撞之天险,融合之关塞,从中原王朝的角度讲,亦是其国土之巨防,天然的屏障。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战国时境内的许多民族已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青铜兵器已普及了,稍晚一点,间或尚有铁制兵器出现。各民族、各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冲突。赵襄子占领的代地就属于戎族。赵肃侯(前349~前326)败林胡于荏,并在勾注山上大修长城。公元前273年,赵国又出兵大败东胡,夺回被东胡占领了的代郡地方。这些战争都是经过勾注塞而进行的。赵国大将李牧驻守雁门、防御匈奴,这里的雁门当指雁门郡,固然不限于今雁门关所在的勾注之塞,但勾注塞当在其中是无疑的。李牧大胜匈奴之后,后来又发兵败东胡。其进退有据,攻守有序,勾注塞当是天然的冲要之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