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山西省代县原称代州,300年来不知有多少代州人“走西口”来到包头,他们艰苦拼搏创造了西口的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

 

 博托河旁的代州营

 康熙年间,山西代州阎村人张贵来到包头的博托河东岸,向蒙古族巴氏家族租户口地务农,随后代州人“走西口”投靠“相与”,先后在此定居,形成村落,取名代州营,后与南龙王庙村合称东河村。张贵的第十代为张六十六(张荣)。

 代州人落户博托河东岸时,由于是沼泽的地和博托河流水漫溢,难以耕种,于是又租巴氏家族山坡地,开荒100亩。因此,通往山上的沟称代州沟。嘉庆年间,他们利用洪水淤澄和人工填垫的方式造田改壤,到道光年间在博托河东岸已有清水地500亩,洪水地800亩,上千亩的旱地。有义和园、兴旺园、万福园、园恒西、和合堂、同仁堂、园恒泉、福义园、禄祯堂、马粉房。清水地种豆角、黄瓜、茄子等二十多种蔬菜,洪水地种黄萝卜等,旱地种山药、高梁、谷子等。

 1949年,东河村已有213户,清水地500亩,旱地900亩,洪水地800亩,可耕地达2200多亩。

 

 “珍珠纷涌”的万水泉

 包头的万水泉曾为包头的八景之一,誉为“珍珠纷涌”,而最早开发万水的就是代州人戴姓。万水泉曾是今昆都仑河(石门水)的入黄河口,后昆都仑河西移成为一片荒漠之地。顺治五年(1648年),清政府将乌拉特部从呼伦贝尔草原迁到黄河北阴山南,200多年前戴姓夫妇“走西口”来到这里,见有许多水泉,于是向乌拉特东公旗租地务农。据戴姓五代戴起世讲,光绪三年(1877年),他家门前两个泉水突然冒水成溪。清末,万水泉已开八条大渠。

 经过几代“走西口”人的艰苦耕耘,万水泉麦垄成行,植柳成园。1933年《包宁铁路建设与计划》记载:“由万水村至包头,沿途多柳树,村落相望,风景不殊内地。村内道旁有泉一眼,澄清澈底,泉味甚佳。风俗语言,颇似山陕乡农,朴实有礼,尚未改旧国风度也”。

 

   代州人称雄老包头的旅蒙行

 “走西口”人来包头最早从事的商业是旅蒙行,即到蒙古族居住地“用茶、布、水烟、糖,换回牛、马、骆驼、羊。”而老包头旅蒙行代州人最多,商号最大,经营年代亦最长。最有名的商号有梁大汉开的复义兴、孔昭明开的德厚义、李红应开的合义隆、武月林开的德泰长、张长安开的和合久、孙桥开的兴隆西、张荣开的福巨昌、曹庆恒开的天义长、张自谦开的德舂西。代州人开的还有元盛厚、复合西、天聚和、义盛店、如意德、同心功、同心西等。

 包头的旅蒙行几乎成了代州人独霸的天下,同兴功有180多年的历史,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同心功的经理是冯缉、李炫。在今固阳还半农半牧,从而有同兴功的地名。在乌兰脑包设有分庄。同兴西在乌兰脑包设庄种地,骆驼达3000余峰,三年结账每股分红达8000两。德舂西在乌盟、外蒙有8顶房子,当时羊房子用骆驼七、八十峰,马房子用骆驼五、六十峰,皮毛房子用骆驼一百五六十峰,共有800余峰骆驼,店员有108人。天聚和的马房子,每年能存马600多匹。因此,旅蒙商的代州人在包头都盖大院,福聚昌的张荣在前街有两处大院。合义隆的当家的财大气粗,出门坐骆驼拉挽的轿车,车辕长轮子大。

 当时包头的旅蒙商至库伦约3000里,至乌里雅苏台(前营)、科布多(后营)来回走8个月,还走新疆、宁夏、兰州、西宁等地,行途中约每天下午二时起程,走到晚上十时,有时走一整夜,不论风雨冰雪天,“吃的和气饭,受的顶对苦。”“咽下万千苦,撵牛放马拉骆驼。”还常常遭遇土匪之灾。代州人一步一个脚印创造了包头旅蒙行的兴盛。

 

  包头十大晋商之一的复新和

 光绪年间,山西代州人李威来到包头住河路店三元合学徒。1913年,李威投资3000两白银创办河路社复新和。河路店主要是将五原、临河、陕坝等地的粮食通过黄河运到包头,还经营吉兰泰食盐、伊克昭盟天然碱、河北行唐的土布、河南清化的水烟等。

 复新和不到十年,艰苦创业铺产已达10万两。1919年,李威的弟弟李彦又投资8000元开设复新久杂货店。1930年,复新和库存粮食5万石,盐碱百万斤,糖、布、水烟、茶达3000顿,店员250人。李彦经营有方,常说“无喜色不开店”“卖下丢账柜不赔”。1934年,复新和仓库失火,烧了6万元的货,复新和如数赔偿。复新和商号一直存在到新中国成立。

 

 开创水力事业的崇善堂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在包头转龙藏和刘宝窑子之间的博托河西坡地上,山西代州人王姓建起了包头第一座水磨。博托河流经此地注入黄河,这里有一股常年不断的泉水,每逢下雨又有山洪水注入,王姓利用水源充沛且水流湍急,便从代州引进水磨技术建成水磨,立号崇善堂,俗称头道水磨。

 水磨磨房高出博托河床10米,山泉水由渠进入水磨房冲一木轮水斗,带动石磨,水磨以生产食油为主。磨房流出的水顺渠流入包头城垣内,水渠南有成片菜地郁郁葱葱,水渠北的山坡上点缀着绿叶红果的酸枣树,深谷中不时传来鸟的叫声,成为包头的又一胜景。

 崇善堂的第二任掌柜叫王正。1895年,王正的儿子王吉庆改商号名为通盛泉。主要加工香面(榆、杏、桃等树磨的面),卖给本地的香檀社。1926年,王吉庆去世后,其三子王治和接管,主要加工小麦。1933年,水磨主要加工油籽。崇善堂建成后,在其水渠下游又建成二、三、四道水磨。

 

 大行总领梁大汉

 道光二年(1822年)包头旅蒙行的复义兴开业。咸丰年间,山西代州上曲人梁大汉16岁随叔父梁茂来到包头,进复义兴学徒。他勤学苦练,学会蒙语,还能书写,从而先后做了司账、总管、经理。同治年间,复义兴达到鼎盛时期,店内有店员120余人,梁大汉还做了包头的大行总领,同治九年(1870年)修包头城垣时他任总管。

 梁大汉经营复义兴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每逢冬季卧市宰羊只能喝羊杂。旅蒙商的资金不大,全靠精打细算,吃苦耐劳,他们多向包头殷实商号赊买标期货物,向皮毛牲畜店借款,向钱庄贷款,或向蒙古老乡拖欠,总是以诚信来维持生意,而且是以厚成的公积金,来抵御天灾人祸。光绪初年,梁大汉与财东意见相左辞职回老家,临行出东城门下车还向城门跪下磕了一个头。复义兴百年老字号到1946年才因国民党统治的经济危机而倒闭。

 

  各行各业代州人大显身手

 山西代州人在包头的“九行十六社”都有出色的经营者。“九行”是商业的行会组织。包头最早开设的中药房永和正,门口竖着蒙汉文写的广告立柱,还认识蒙藏文的药方,买卖一直很兴旺,有200余年的历史。包头皮毛业的首户广恒西就有代州人郭堆玉的资本。粮油行的义盛店在山西和包头有多家分店,其经理张志清还曾是包头粮油行公会的会长。代州人开的同心成,主要经营珠宝、玉器、珊瑚、玛瑙,不到几年大发其财,光绪年间抽出4000两白银开设了旅蒙行同心西。

 “十六社”手工业的行会组织。代州人开设的毡房有富恒永、巨和成、永和成、巨和泉、瑞义公、德义永、四盛成等。道光年间开设的染房源亨泉,用复盛园生产的蓝靛染布,名扬塞外。1915年,代州人王书开设的木匠铺同心长,亦是包头著名的漆铺,油漆的家具别具一格。在义盛泉巷代州人开设了包头最早的铜铺,生产各种黄铜佛像和五大供器(2个香桶、2个蜡钎子、一个香炉)等。代州人开设的白皮房主要加工老羊皮、七月皮、山羊皮、狗皮,有富圣成、元圣魁、宋皮房等。鞋靴业马秀山曾开设福庆成、福星成、福星聚,马秀山当过鞋靴业集义社的社长。各行各业的代州人举不胜举,是他们创造了西口的商业文明。


   代州社给关帝庙挂匾

 “走西口”的山西人来包头后按籍贯组成社,代州人组成代州社,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修龙泉寺时,代州社就捐银五两。代州社本着“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精神,在“口外”谋生。社有社首,每年五月五日在关帝庙过社日。

 包头关帝庙建于乾隆年间,是“走西口”人供社神的地方。1943年,包头市商务会改选,会长杜厚货庄店员侯福接任复盛西面铺经理赵国瑞。代州社的社代表张达山等携带着“关帝圣君”的牌匾来到关帝庙,将原来挂的“弭刦导样”取下,换上“关帝圣君”的牌匾,可见代州社的威风。1945年,日军投降后,包头的山西各社组成山西同乡理事会,主要帮助“相与”落户包头,寻找职业,帮扶同乡生活困难者。

 作者 张贵(内蒙古科技大学历史学教授 )